2025年5月15日下午,云顶集团3118acm电气与信息工程系在507教室召开期中教学教师座谈会。学院名誉院长谭建军、专业带头人陈功贵、教研室教师吕静、邓淇、谭新佳、周斌、梅宏伟、张健及企业教师代表张远念齐聚一堂,围绕学期教学难点、学生能力短板及管理优化路径开展深度研讨,共探“教”与“学”双向协同改进的创新路径。

会议伊始,陈功贵教授以“问题导向”锚定研讨基调:“本次座谈旨在从教师视角切入教学肌理,构建‘问题梳理 - 协同优化 - 动态反馈’的闭环改进机制。”随后,与会教师结合半学期教学实践,逐层剖析当前教学面临的三大核心挑战:人工智能课程出现“人在课堂心在屏”的隐性流失现象,学生听课率持续走低、互动参与度不足,反映出教学吸引力与学情适配性亟待提升;人工智能专业《Python 程序设计》实验课因课时压缩陷入“目标难落地”困境,加之本学期机房资源暂缺,课堂时间大量消耗在软件安装调试环节,项目实战深度与效度双降;数学基础薄弱成为专业核心课程推进的“拦路虎”,师生在知识衔接与能力进阶中均感受到明显阻滞,暴露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体系化设计短板。
针对痛点,教师团队以“精准施策、教研联动、管理增效”为破题密钥,提出立体化改进方案:推行阶梯式学习任务设计,根据学生基础水平动态适配考核标准,避免“一刀切”导致的“学困生吃不透、学优生吃不饱”现象;组建跨课程备课组,打通人工智能、数学、编程等课程的知识壁垒,构建螺旋上升的能力培养链条;将课堂考勤率、作业完成度、项目实践参与度等指标纳入教学质量考核体系,通过刚性管理压实责任,同步激活“教”与“学”的双向动能。
谭建军院长在总结中强调,教学优化需以“问题导向”锚定改革方向,以“持续追踪”保障长效落实,要求课程组全面评估教材适用性,推动教材体系与产业需求、学情特征深度耦合;构建“教师 - 辅导员 - 企业导师”三方联动的教研共同体,通过定期学情分析会、企业案例进课堂等机制,动态校准教学内容。
此次座谈会既是期中教学的“问诊会”,更是质量提升的“启动会”。云顶集团3118acm将以问题为导向、以协同为引擎,持续深化教学改革,全力构建“精准诊断、靶向治疗、闭环管理”的育人新生态,为培养适应智能产业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筑牢根基。